什么是肌肉萎缩?
发布时间:2012-07-23 08:01:50
访问次数:40
       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肌肉萎缩属中医痿症“痿证”是肢体筋脉弛缓软弱废用的病证,中医认为肌肉萎缩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先天禀赋不足,精亏血少不能营养肌肉筋骨,逐渐出现肌肉无力、萎缩。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营养五脏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肌肉无以营养则肌肉萎缩、肌肉无力等。
       肌肉萎缩的分类:
       1、根据肌肉萎缩的病因分类:(1)由全身营养障碍、废用、内分泌异常而引起的肌肉变性,肌肉结构异常等病因产生的肌肉萎缩;(2)遗传、中毒、代谢异常、感染、变态反应等引起的肌肉萎缩,此种分类临床意义不大,因病因一时难以明确。
       2、根据肌肉萎缩分布分类:(1)全身弥漫性肌肉萎缩;(2)头面部肌肉萎缩;(3)头和上肢或上下肢近端肌肉萎缩;(4)上下肢远端肌肉萎缩;(5)限局性肌肉萎缩;
       3、根据导致肌肉萎缩的原发病变分类:(1)神经原性肌肉萎缩;(2)肌原性肌肉萎缩;(3)废用性肌肉萎缩。
       神经原性肌肉萎缩主要指脊髓前角细胞及末梢神经等下运动神经元的病变,属于原发性神经原性肌肉萎缩。三者又彼此互相关连,而上运动神经元性病变虽也出现肌肉萎缩,有人将其列为继发性,晚期为废用性萎缩。肌原性肌肉萎缩是指肌肉本身病变引起的。废用性肌肉萎缩是由于缺乏运动导致的全身消耗性疾病。
      
肌肉萎缩的诊断:肌肉萎缩的主要检查设备是肌电图。肌电图作为一种测定运动系统功能的手段,现已被广泛用于区别肌肉力弱和肌萎缩,是肌病所致,或神经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所致。通过针极肌电图,对躯体不同部位肌肉的测定,可以了解: (1)肌肉病变是属于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2)神经源性损害的部位(前角细胞或神经根、神经丛、干、末梢);(3)病变是活动性还是慢性;(4)神经的再生能力;(5)提供肌强直及其分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肌肉萎缩的定位诊断:1、脑部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 可见于脑血管病,引起的偏瘫经长时间后偏瘫侧可出现废用性肌萎缩,其特点为:远端明显,上肢突出,顶叶病变时其所支配的部位出现肌萎缩多呈半身性,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等;2、脊髓病变:其特点为:①常在肢体远端产生肌萎缩,近端较轻可呈对称性或非对称性分布;②有肌纤维颤动,当脊髓前角有病变时可见肌纤维颤动;③肌固有反射与健反射,脊髓病变时肌固有反射亢进,肌萎缩严重时则减低或消失,健反射的改变主要根据锥体束损害的情况而定,如果以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时则健反射减低或消失,脊髓病变可见于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外伤或脊髓软化等;3、周围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时该神经支配的肌肉出现肌萎缩但无肌纤维颤动,早期肌固有反射可以亢进,若肌萎缩历时较久后肌固有反射可减低或消失,在肌肉萎缩的相应分布区可伴有感觉障碍及其他营养障碍等,见于多发性肌炎中毒外伤肿瘤压迫等病变;4、肌肉本身病变:肌源性肌萎缩一般多分布在四肢近端,即胶带部肌病引起的肌萎缩,无肌纤维颤动,肌固有反射减低或消失,与肌萎缩的程度平行,可见于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肌炎等。
      肌肉萎缩的治疗:采用适宜的中草药作为螯合剂,能够跟人体组织、器官内沉积的、过多的、有害的自由基、钙质、脂质、胶原蛋白、粘多糖、铅、汞、砷、铝、铜等物质螯合,排泄掉体内蓄积的种种致病因子,去除患者血浆中的抗体、免疫复合物等致病因素,消除了病症;同时,通过螯合剂的螯合作用,排泄掉了体内大量物质,致使机体内的这些有害的或无害的物质急剧减少,通过这些的物质锐减,刺激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等中枢系统,进行应激反应,产生了一系列内源性物质(简称人体内药)如神经递质、激素、免疫因子等,使机体“推陈出新”、“脱胎换骨”等效应,为整个人体解毒,恢复了机体的代谢平衡,从而祛除了机体内的种种隐患和病灶,最终达到了防病治病之目的。
友情链接
微信咨询
微信订阅号二维码
Copyrights © 2002-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医院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新华路642号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PDY10017-613010417A2102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石行审医广[2023]第09-11-3号
冀ICP备16012479号-2
医院总机:0311-85235555